信報專欄
食死貓
原是廣東話中一句俚語, 意思是:招惹了無妄之災。本出於黑心的商人, 煮了死貓當真貓肉賣, 騙了顧客,吃了死貓。(也有強忍之意。)
「食死貓」真不好受。过去, 什麽事情也可以忍受, 但不能忍受「吃死貓」, 不是自己做的事, 錯與對,亦不能承認自做。年紀漸大, 吃死貓的能耐卻增大了, 有時「骨」一聲便吞下整隻, 沒有皺一下眉頭。究其原因, 人,永遠老了, 便不計較了, 是非曲直, 如人飲水, 冷暖自知。又無端端信了:「清者自清、濁者能濁。」這些似非而是之言。
實在是懶得去申辯。愈解愈難明、愈描愈黒吧。不如:不發一言, 不表示「是與非」, 就是「吃了死貓」又如何, 吃 了不會死吧。
可是仍然有人為了他認為的「是非」而拚老命, 為了原則,便青筋勃現, 爭過你死我活。我很尊重這類壯士,自問沒有氣概能為「小是小非」爭取到底。有時, 差下多便放過了,( 中國人差不多先生性格又發作了。)
為什麼有些人不能「食死貓」?因為自覺沒有錯。自己的對錯分辨乃自我的事, 很少人可以客觀的看自己。因為人總是自我中心的。自我中心便是自己永遠是對的, 自己不可能錯。自己是「錯」, 只是別人誤解, 或者錯誤判断而已。自己既然「没错」, 又何必認錯, 何必食死貓?這是一般人的想法, 是普遍不願食死貓的原因。
人非聖賢, 人皆有缺點,必有做錯之地方。 凡事應小心反省, 究竟自己有否做錯, 這是基本的方方法;其次, 儘管是少錯, 或無错, 吃虧也是福呀, 何必斤斤計較, 表達自己沒有錯哩?
但是, 人最重要是分清楚「大是大非。」對「大是大非」的事, 能夠站隱立場, 這是道德勇氣, 是骨氣, 是做人的宗旨, 是最重要的。